决定工作价值的,不是那些琐碎浮浅的表象,而是它
微信、微博、抖音、淘宝、吃鸡、王者……你每天花在手机这些社交、购物、游戏软件上的时间有多少?信息大爆炸、碎片化时代,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利器,还是控制和瓜分我们时间与精力,一步步把我们推向浮浅深渊的负力量?
近日举办的泷涛环境第五期读书分享会上,采购部经理朱小绒通过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深度工作》一书,提出了上述发人深省的问题,并抛出了其核心观点:决定工作价值的,不是那些琐碎浮浅的表象,而是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
分享会伊始,朱小绒首先介绍了“深度工作”(Deep Work)的概念,即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深度工作”的对立面则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物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价值,且容易复制。
朱小绒介绍,有研究数据显示,不少人超过60%的时间会耗费在浮浅工作中。由此导致的副作用很明显,就是看起来忙忙碌碌,实际上感觉不到充实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从反面来看,这也就意味着,不断增加深度工作的时间,同时降低浮浅工作的比重,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正如卡尔·纽波特在书中提到的:“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低价值的事务性工作逐渐被智能化),想要获得特别的优势,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一个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另一个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无一例外都需要依赖于深度工作的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深度工作的能力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培养。对此,朱小绒分享了4个建议:夺回注意力的掌控权;放弃“忙碌就是生产力”的信念;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学会休息,让注意力得到有效复原。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如何践行深度工作”部分提到的“远离社交媒体”,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议论乃至争议。
卡尔·纽波特认为,只有一种工具对你对职业和个人生活成功对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是有用的工具。社交媒体应用不断蚕食我们的注意力,属于典型的高刺激低产出。
实际上的确如此,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让我们形成了思维定式:万一我们不及时浏览一下媒体的信息和资讯,仿佛我们就会错过很多机会和收益,于是社交媒体让很多人都“上瘾”了。
朱小绒指出,《深度工作》提到的远离社交媒体,所应对的正是很多人被手机社交APP、手机游戏等绑架的现象。“通过远离社交媒体,将我们失去的时间、专注力争取回来,更多地投入到深度工作和学习中去。”
针对“深度工作”,读书分享会上,大家达成了一致共识,那就是:深度工作是科学有效率的工作,可以培养大家对工作的专注度和痴迷感,但它并不是要求我们成为“工作狂”和“苦行僧”,而是通过创造价值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平时大家都喜欢说工作方法、学习方法,也总说会工作、会思考、会学习,我想这些所指的应该就是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工作。”朱小绒说。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分享成为一种精神。泷涛环境读书分享会,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用行动传递阅读的力量,打造学习型企业。你有哪些想读的,或者希望我们分享的书籍?欢迎留言。